財聯(lián)社8月30日訊(編輯 趙昊)當地時間周一(8月29日),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首席經濟學家阿里夫·侯賽因(Arif Husain)告訴媒體,在最壞的情況下,到2027年全球糧食價格可能會再跳升8.5%。
侯賽因認為,在俄烏沖突升級之前,糧食價格就已經在持續(xù)上漲了,而這起沖突相當于“往已經燃燒的火焰上澆上了更多的油”。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小麥、玉米和葵花籽油等農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沖突爆發(fā)后,兩國糧食出口銳減。
目前俄烏沖突似乎沒有很快結束的跡象,加劇了國際供應鏈瓶頸。另外伴隨著化肥的高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以及全球多地反常的氣候變化,食品的高價依然穩(wěn)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7月份全球的糧食價格同比上升了13%,并且這個數字可能會繼續(xù)上漲。侯賽因指出,“當前這場糧食危機的驅動力是飆升的糧價,不是供應問題。換句話來說,食物實際上是足夠的,但價格真的很高?!?/p>
侯賽因強調,如果不解決化肥緊缺的問題,可能升級成供應危機。目前全球最大化肥出口國之一的俄羅斯正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同時天然氣價格飆漲也讓化肥生產商成本激增。
上周WFP公布的報告顯示,全球面臨嚴重糧食短缺的人數從2019年之前的1.35億增加到現在的大約3.45億,在包括也門在內的一些中東和北非國家,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
世界銀行發(fā)展政策和伙伴關系常務董事Mari Pangestu表示,能源的高價和供應鏈中斷將影響世界銀行應對未來兩年幫助增產糧食的能力,這些不確定性或使糧價在2024年之后仍然居高不下。
除了供應鏈和化肥等因素,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也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上周,歐盟委員會連續(xù)第二個月下調玉米產量預期,從6580萬噸下調至5930萬噸,幅度接近10%。除了玉米產量外,歐盟大豆和葵花籽的產量預計也將分別減少15%和12%。
歐盟指出,歐洲可能正在經歷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重創(chuàng)糧食收成。本月月初,西班牙的農業(yè)高管表示,持續(xù)的高溫熱浪可能使該國的橄欖油出口量顯著下降,危及全球近半產量。
日內還有消息稱,巴基斯坦因最近的洪水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該國南部45%的棉花作物已被沖走,早播的小麥也被洪水淹沒。